7年前,东洋工业照明(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建华对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的小家电行业心生退意。跟朋友的聊天激发了他进入LED封装领域的想法,此时的LED行业已处在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对于“后来者”的他而言,竞争一样激烈,但罗建华认为使用新的封装技术后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经历了产品性能不稳定、技术被质疑、叫好不叫座等创新之初的心酸,罗建华终于迎来了产业的爆发期,如今某世界500强照明品牌也找到东洋合作,客户数量逐年增加,产值保持了年均50%的增长。
■受朋友启发跨界创业
正装结构和覆晶结构,业内人士习惯称作“有金线封装”和“无金线封装”。朋友在LED行业多年,他在闲聊中告诉罗建华,如果在集成光源封装过程中,采用无金线封装的方式,即不需要金线连接发光区域,通过覆晶结构实现光源之间的连接,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光效和稳定性,但目前国内企业在这块的涉足非常少,主要原因是改变了结构后,成本较高、光效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这一点却启发了罗建华,他认为技术还没有做到的地方,正是隐藏的商业机会。他决定跨界创业,于2012年底成立了公司。刚开始时行业内没有可以借鉴的技术,产品在光效、可靠性方面经多次实验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加上创新带来的高成本造成产品价格比较高,产品性价比低,没有市场竞争力。
罗建华却一直保持着对技术研发的高投入和热情,他把公司利润的一半投入了研发。通过不断地改进物料匹配方案,在精度和工艺上提升,一年半后,东洋的产品面市。
■颠覆传统封装技术
获得专利40多项
广东省光电协会副会长、火炬职院原光电系主任马跃新教授告诉记者,传统的LED封装工艺,在光源区域下面覆盖着又细又软又密集的金线,正是这些金线把一个个发光区域联系起来,形成了照明的光源。由于金线比头发丝还要细,非常脆弱,直接影响光源的稳定性,在耐高温、耐外力、光效、产品的稳定性等方面存在着技术瓶颈。
日前,在中山市光学学会办公室,马跃新现场给记者做了一个演示:把传统的LED灯具接上电源后,电流穿过金线,金线受热膨胀瞬间烧断,灯具无法正常运作,但用覆晶结构的灯具做这个实验则不受影响。
据了解,东洋公司已经为自己的创新申请了40多项专利,同时已向省科技厅提交了“无金线COB产品高可靠性”科技成果鉴定申请,预计7月中下旬将迎来专家现场鉴定。
■年增50%
欲做细分领域“领头羊”
虽然覆晶结构的产品具有创新性,但目前来说,相对传统LED灯具,其产品价格还是偏高,如何降低成本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2017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展开了覆晶技术产品研发和生产。
“这几年我们的产值几乎每年都增50%,客户已经超过了1500个,包括雷士照明在内的一些国内知名企业找到东洋合作,并且还有国际知名的照明行业巨头也表达了合作意向。”罗建华非常自豪。今年初,东洋搬进了12000平方米的新厂房,产能大大提升,正筹建东洋(TOYONIA)光电技术研究院,他希望苦练内功,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性价比,争取三年内把覆晶结构封装产品的产业规模做到行业前三。